中国车市“礼崩乐坏”, 车企必须“内圣外王”
- 2025-07-06 12:29:18
- 573
全文共956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说起今年的车市, 用" 礼崩乐坏" 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从湖北政府联合东风搞出9万元补贴开始, 这场" 自杀式降价"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 到现在几乎每个品牌都在血拼价格.
老实讲, 看着这一幕幕, 总让人想起20年前那场惨烈的价格战. 当年吉利豪情能卖到3. 99万, 夏利2000跌破10万, 大众都被逼得全系降价.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只是这次轮到燃油车集体" 割肉" 了 .
当下车市的" 乱象"
现在的车市到底有多乱? 东风标致雪铁龙直接停产了, 广汽讴歌和菲克宣布退出中国, 斯柯达也在考虑撤离.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 如今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
更魔幻的是, 一边是传统车企在苦苦挣扎, 另一边却是新势力们在疯狂内卷. 比亚迪的第五代DM-i、华为的ADS 3. 0智驾系统, 这些技术一出来, 直接把游戏规则给改写了 .
想想看吧, 以前大家还在争论零百加速、油耗续航, 现在这些指标在国产车面前都成了基础配置. 就连余承东都感慨" 超低价格卷不过比亚迪", 这说明什么? 说明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都变了 .
从" 合资蜜月" 到" 国产崛起"
回顾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洗牌. 第一次是2003年前后, 各行各业都来造车, 五粮液、美的、奥克斯统统入局, 最后价格战一打, 大部分都铩羽而归. 那时候我们没有核心技术, 只能通过合资" 市场换技术", 结果技术没学到多少, 市场倒是让出去不少 .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新能源汽车给了中国车企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电池、电机到电控, 我们终于有了和国外巨头掰手腕的底气 . 国家14年来投入超过2000亿的新能源补贴, 总算是砸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现在的问题是, 技术有了, 产品也有了, 但市场竞争却变得异常残酷. 大家都有两把刷子, 谁也不服谁, 于是只能在价格上见真章 .
" 内圣外王" 的智慧
说到应对策略, 上海通用的" 内圣外王" 理念值得所有车企深思. 什么叫" 内圣"? 就是把内功练扎实, 从产品研发到质量管控,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
上海通用的总经理王永清曾经纠正过一个说法:" 不是管控, 这是我们的一种文化." 他说如果你去看他们的工厂, 会发现每个工人都知道怎样对待一颗螺丝钉, 生产线上连一点垃圾都没有.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 才是真正的" 内圣" ** .
而" 外王" 则是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不光是卖产品, 更要提供完整的用户体验. 从消费者价值出发, 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承载用户需求, 这才是长久之计 .
新时代的" 体系竞争力"
有意思的是,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 体系竞争力", 但真正理解其精髓的却不多. 体系竞争力不是短期业绩的注脚, 而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积累 .
比亚迪能有今天的成就, 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技术突破, 而是从电池起家开始的20多年深耕. 华为做汽车也是如此, ICT技术的积累让它在智能化方面有了独特优势 .
反观那些急功近利的企业, 今天跟风造车, 明天就可能像当年的奥克斯一样黯然退场. 市场不缺投机者, 缺的是真正有长远规划的实干家 .
未来的路在何方
现在的车市确实很乱, 但乱中也有机会. 对于真正有实力的车企来说, 这反而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时机 . 市场会自然淘汰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留下来的必然是真金.
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不是每个企业都要成为比亚迪, 也不是每个品牌都要做全能选手. 在细分市场做到极致, 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
说到底, 中国车市的" 礼崩乐坏" 只是表象, 背后反映的是产业升级的阵痛. 那些能够做到" 内圣外王" 的企业, 最终会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 . 毕竟,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怕竞争, 怕的只是停滞不前.
- 上一篇:樊振东比林诗栋
- 下一篇:网红解释问黄子韬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