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企业中慧生物赴港IPO, “一切只为了活下去”

  • 2025-07-28 07:49:33
  • 484

7月24日港交所官网披露,中慧生物又一次提交上市申请书,中信证券、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中慧生物是一家年轻的疫苗企业,成立于2015年10月,特色是专攻“高端”技术路线。事实上,中慧生物很早就有过上市想法,两次都无疾而终,这是第三次递表了。

公司有两款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亚单位技术的四价流感疫苗。其中,流感疫苗已于2023年上市,去年销售额2.9亿元。中慧生物选择这个节骨眼上市,希望融资推进另一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和肺炎PPSV23即将进入最烧钱的III期临床。另外公司还有11条管线在研。

但是近两年疫苗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国内流感疫苗价格一路跳水,曾公认高值的四价苗已经不足90元。2024年,华兰生物四价流感疫苗全年业绩同比下降53.21%,金迪克四价流感疫苗的收入也大降40.56%。中慧生物自称拥有高端的技术路径,定价姿态很高,一针要价319元。

问题是,2025年的民众会为高端技术的流感疫苗买单吗?截至今年5月末,中慧生物账上现金只剩下8000多万元,如果此次IPO还是不成功,会有断炊的风险。

二次赴港背后:活下来都是难题

中慧生物为高端二字足了功夫。2018年,首款国内四价流感疫苗获批时,中慧生物就研究上了“亚单位技术”。按照官方说法:亚单位疫苗比裂解技术有更高的抗原纯度和更低的不良反应。

当时,有能力开发亚单位疫苗的只有一家德国疫苗企业Seqirus和赛诺菲。因此2023年5月,中慧生物四价流感疫苗“慧尔康欣”成功上市后,第一年就为公司赚了5000多万,2024全年销售额为2.89亿元。

但“慧尔康欣”的变现速度远不及公司的支出。2024年,中慧生物亏损高达2.58亿元。此外,据健识局了解,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研发开支是其收入的112倍,远高于同期需求,亟需新钱进账。

中国的疫苗产业在经历三年疫情后,逐步有向“免费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如二价HPV疫苗、三价流感疫苗等,不少省份地区都是政府采购后免费供市民接种。免费或者低价的疫苗快速冲击高端疫苗的市场,现在连默沙东的九价HPV疫苗、GSK的带状疱疹疫苗也不得不顺应市场潮流。这样的背景下,中慧生物的“高端”战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以中慧生物的当家产品四价流感疫苗为例,公司招股书显示目前国内已经上市了12种四价疫苗,主要供应商包括华兰、科兴、智飞、国药中生等老牌疫苗企业。今年6月13日,赛诺菲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签发放行,另外还有至少15款四价流感疫苗正在研发中。其中中生集团长春所对“亚单位”技术虎视眈眈。

再高端的疫苗技术也绕不过需要自费的事实。老百姓在选择疫苗时,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相比,哪个更能打动人一目了然。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四价疫苗的合理价格应该在80元左右。

据健识局了解,科兴0.5ml/支的预填充四价流感病价格现在是88元/支、西林瓶现配的调整后价格为78元/瓶;国光生物的价格较高,为205.5元。中慧生物依旧保持着319元的高价。

中国市场,很难挤到身位

今年起,国家调整了流感疫苗的批签发周期,从60天降到45天,加快了产品的上市周期,也加剧了疫苗行业的竞争:今年流感疫苗市场大战提前到4月份就开始。

据西南证券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上市的四价流感疫苗全部来自科兴。今年6月,“慧尔康欣”拿到首批批签发,上市时间比中生长春所和科兴晚了两个月。公司在招股书解释:“流感疫苗销售受季节波动影响,主要集中在7月-9月”。言下之意想证明,比竞争对手晚上市,对产品销售影响不大。

一家企业可以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商业得失,但战略方向却是马虎不得的。

中慧生物目前沉醉于“亚单位”技术的护城河之中,试图围绕这一技术,更新迭代现有疫苗品种。招股书显示,公司在开发适用于65岁及以上人群的佐剂型疫苗与适用于6-35月龄人群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实现全年龄段覆盖。另外,公司也没放弃三价流感疫苗。

亚单位技术的优势到底有多大,行业里没有评判标准。但可以参考的是2010年,中逸安科上市了亚单位三价苗,后期的商业变现非常一般,据健识局了解价格已经降价到每支6.5元。

除了流感疫苗,中慧生物临近上市的品种还有一款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预计今年进入III期临床。养猫养狗的虽然多,但狂犬疫苗竞争也很激烈。康华生物是人二倍体狂犬疫苗的市场领导者,单品曾实现年营收15.77亿元,挡在中慧生物面前像一座大山。

在中慧生物身后,还有一堆企业在追赶。目前国内有19款在研的狂犬病疫苗,其中6款是人二倍体细胞技术,艾美疫苗、成都所、智飞等知名企业身影频现。谁家进度更快还不好说。

当前,疫苗企业在港交所的关注度并不高,艾美疫苗、三叶草生物等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中慧生物这次ipo,一点都不容易。

撰稿 | 苗苗

运营 | 晨曦

插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