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罕见凑一桌, 3国领导人研究“去美国化”? 机会中国要抓住

  • 2025-08-01 09:34:00
  • 109

这段时间,欧洲有了点新动静。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三个欧洲核心国家,罕见地凑在了一张桌子上。继德国总理默茨和英国首相斯塔默签署《肯辛顿条约》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接着访问德国。很显然,欧洲三国的互动频率,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年。

很多人把这个趋势称为“E3”模式的回归。简单说,就是英法德三国开始考虑建立一个自己的安全和战略合作框架,而不是完全依赖美国。为什么现在要“去美国化”?其实原因很现实。俄乌冲突还没有结束,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经逐渐偏向国内和印太地区。

尤其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他一再强调“欧洲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突然意识到,靠美国的“安全伞”不一定可靠。更直接一点说,美国对欧洲的承诺不再无条件。

从德国媒体的报道来看,德国已经清楚感受到美国立场的变化。法国也一直呼吁“欧洲战略自主”。英国虽然脱欧,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也希望找回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存在感。这样,英法德三国的合作就有了现实基础。

不过,别看三国现在在一块儿谈得热闹,问题也不少。比如在防务领域,德法的合作项目已经出现摩擦。最典型的是FCAS,也就是未来作战空中系统。这是德法西三国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战机系统,可因为技术主导权和利益分配问题,已经拖了好几年。法国的达索公司希望牢牢掌握核心技术,而德国空客则要求平等参与。西班牙也不太服气法国的强势。达索的CEO甚至直接说,如果不明确领导权,项目可能会流产。

不仅是FCAS,像陆战系统、欧洲无人机项目,都遇到了类似问题。英法德三国能不能真正合作,还要看这些关键项目能不能顺利推进。

而在对外政策上,德法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法国不排除在某些条件下派出维和部队,但德国一直强调不会直接介入,只提供资金和后勤支持。这种差距让外界怀疑三国到底能走多远。

在经济领域,英法德分歧同样明显。美国8月起要对欧洲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法国希望硬碰硬,立刻反击。而德国则倾向先谈判,避免过度升级。再比如和南美的自由贸易协定,德国想快点签,法国却因为本国农民的压力坚决反对,担心农产品市场被冲击。

另外在中东问题上,德法最近也出现分歧。法国和英国都呼吁加沙停火,但德国拒绝加入这个声明,理由是“表述不够全面”。这种外交上的不同调,也让“E3”在国际问题上缺少一个统一的声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视“E3”呢?因为无论如何,这三个国家代表了欧洲的核心力量。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法国有独立的核力量,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仍有全球影响力。如果这三国能形成稳定合作,那欧洲的战略自主就会真正起步。

尤其对中国来说,这未必是坏事。过去,欧洲很多安全政策都跟着美国走,尤其是北约的框架让欧洲国家在对华问题上缺少独立判断。如果英法德能够真正推动“去美国化”,那么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务实。

比如在经贸领域,中国和欧洲之间本来就有很强的互补性。欧洲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中国也需要欧洲的高端技术和资本。如果“E3”能在对外政策上有更多自主权,那中国就可以通过和这三国的直接合作,减少美国的干扰。

不过,这里面也有挑战。欧洲国家虽然想“去美国化”,但短期内还是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护,尤其是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特朗普虽然让欧洲头疼,但美军的存在仍是欧洲安全的最后保障。所以,英法德在很多时候只能边走边看,不敢彻底和美国决裂。

那么,中国该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向。一方面,中国要继续推进和欧洲的经贸合作,尤其是新能源、智能制造和高科技领域。欧洲现在很需要新增长点,而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成熟的供应链。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与欧洲各国的对话,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地区稳定等。

总之,英法德这次罕见地“凑一桌”,既是形势逼迫,也是战略试探。未来“E3”未必能替代美国,但至少他让我们看到了欧洲新的可能,不再是一潭死水。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这对中国或许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