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IPO公司的募资金额不应超过5亿元

  • 2025-07-26 03:34:44
  • 706

针对近期有市场主体就北交所上市标准是否发生变化提出的咨询,北交所表示,IPO上市标准并未发生改变,仍然严格按照《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所规定的上市标准开展审核工作。这意味着北交所目前仍然执行着相对较低的上市标准。

比如,北交所的第一套标准是:预计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

而科创板第一套上市标准则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两者相比,北交所的上市标准明显低于科创板,更别说是沪深主板的上市标准了。

北交所的上市标准之所以偏低,主要考虑的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毕竟北交所定位的核心就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其战略目标与制度设计体现出对“更早、更小、更新”企业的支持。因此,在上市标准的业绩要求上,自然不能与那些相对成熟的沪深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相比。

不过,作为在北交所挂牌上市的“更早、更小、更新”企业,虽然北交所给出了较低的上市标准,但这些企业对募资的需求大都也不高,很多IPO公司的募资金额就在1个多亿的水平,如2024年北交所新股的募资金额平均每家公司约为2亿元,其中65%的公司新股募资金额不足2亿元。这样的小额募资与企业所处的“更早、更小、更新”的发展阶段是匹配的。

这一次之所以有市场主体提出北交所上市标准是否发生变化的问询,是因为当下的北交所市场正在发生某些变化。毕竟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北交所上市,这其中有不少是从沪深市场撤回的公司,甚至有原本就符合沪深市场上市条件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与北交所“更早、更小、更新”的要求存在出入,于是市场就有了北交所上市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的疑问。

而从北交所的解答来看,这些新的IPO公司的加入,尤其是一些符合沪深市场上市标准的IPO公司的加入,并没有提高北交所的上市标准,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北交所上市实际上正是看中了北交所低上市标准的缘故。这就像当下一些原本考上一本线的考生结果填报了高职院校的志愿一样,只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把握被录取,甚至在就业上有更稳妥的选择。

但这些符合沪深市场上市条件的IPO企业来到北交所之后,在享受低门槛上市标准的同时,却又在募资金额方面向沪深市场看齐,开口动辄6亿元、8亿元,甚至是10亿元以上,完全忘记了自己选择的上市地点是北交所,是一个以小额融资为主的市场,很多公司的募资额都在2亿元以下。实际上,北交所IPO公司这些偏大的募资需求已经背离了北交所的初衷,与“更早、更小、更新”企业对募资的需求并不匹配。

所以北交所有必要对IPO公司的募资金额加以限制,让IPO公司的募资金额与“更早、更小、更新”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不能让一些逐步走向成熟或业已发展成熟的企业,装“早”、装“小”来到北交所上市,享受低上市标准待遇,但却在募资时又向沪深市场看齐,募资7亿、8亿甚至超过10亿。这些IPO公司的做法不仅有违北交所设立的初衷,同时对选择在沪深市场上市的IPO公司也不公平。容易引发更多的IPO公司选择到北交所上市,而不是在沪深市场上市。

因此,本着公平的原则,选择在低上市标准市场上市的公司,其募资金额也必须与低上市标准的市场相匹配。作为选择在北交所上市的IPO公司,其募资金额还是应该以小额为主,最高募资不应超过5亿元。对募资需求较大的公司,还是应该选择到沪深交易所上市,任何一家IPO公司都不能只享受较低的上市标准,却要拥有较高的募资需求。